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程 > 正文

我市已建成178个关爱活动室

焉摹略万物之然,论求群言之比。

而司马谈对当时道家(黄老道)以虚无为本,以因循为用的具体解释,如虚者道之常也,因者君之纲也,群臣并至,使各自明也等,也表明其说多属有关君臣相处之道,属于一种君人南面之术。有法无法,因时为业,有度无度,因物与合。

我市已建成178个关爱活动室

以往学界关于黄老道是否已经具有宗教性质的看法颇相矛盾,如卿希泰主编《中国道教史》相关章节虽然列举了黄老道的种种表现,但并未明言其是否已有宗教性质,而仅说它是道教酝酿、发育接近形成的重要阶段,在思想上、理论上为道教的形成准备了条件。不过,当战乱远离、民渐富足之后,汉代统治者对无为而治的黄老学渐失兴趣,而更青睐于主张以教化为大务(23)的儒家学说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汉书·艺文志》在诸子类仅列有儒、道、阴阳、法、名、墨、纵横、杂、农、小说十家,诸子之外则列有数术(含天文、历谱、五行、蓍龟、杂占、形法)(37)与方技(含医经、经方、房中、神仙)(38)两大类。如范埛、林禹《吴越备史》卷四(《钦定四库全书》影印本,北京:中国书店,2018年,第273页)载吴越国王后颇尚黄老学,居常被道士服。九年,亲祠老子于濯龙。

(35)李刚:《论黄老道》,《宗教学研究》1984年第S1期,第15-25页。在此过程中,推动黄老学向黄老道发展的方士,并非仅属方仙道一系人物,还应包括方技与数术两类人士。23《左传》虽成书于战国初期,但所用史料均为春秋列国旧史。

孔子带弟子外出,亦如在孔子帐下,故子曰云云的语录最多。其二,《论语》只是孔子师徒零零星星语录的选编本,而丧葬祭祀活动语录全部都是零零星星的语录,《论语》没有选它,明显是有意剔除丧葬祭祀语录,有意突出孔子世俗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的地位。《大戴礼记》残卷所存孔子师徒语录,即使剔除与《礼记》重复者,篇幅也至少与《论语》相当。除了商朝比较特殊外,六代的鬼神宗教文化始终不是主流,这是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方的地方。

《儒行篇》内容重大,论证严密,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、思想理论价值,但是《论语》最终未收。第五,编辑者对孔子世俗政治语录短章的选编本《论语》,与孔子长篇语录的不同分工。

我市已建成178个关爱活动室

【3】而《论语》给人的印象则是,孔子的思想缺乏理论深度,就像中国乡村随处可见的白胡子老爷爷一样,以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不无讽刺地说,孔子只是一位世俗哲学家,而他的这一判断居然得到了中国近代以来许多哲学家的认可。4孔子的宗教语录和长篇大论,战国诸子应都可以见到。其目的应是:其一,凸显孔子世俗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的形象,使孔学完全成为世俗政治学。18详见吴天明:《孔子的道德学问不只一条主线》,《求索》2017年第4期。

《论语》祖本传世之后,形成了古论齐论鲁论三个版本。【5】这些语录的汇总编辑传世,应经历过两个节点、三个阶段。远古君子只对治理国家天下感兴趣,对抽象的智慧之学即所谓哲学没有兴趣。可见弟子进入孔子帐下之前,就都是一代才俊,故鲁人称乡学学生为国士。

21孔子去世前后,鲁国国内和国际上对孔子师徒、孔子政治儒学乃至所有仁者,多有贬词。我学习《论语》很多年,一直都想彻底弄清楚孔学的理论体系,可是非常艰难,工作很不顺利。

我市已建成178个关爱活动室

广义的礼即思想文化如何,狭义的礼即礼制礼法又如何等,是研究六代礼学极其重要的理论文献。将孔子之后的儒,统统称为世俗政治新儒。

我们要准确理解孔学的理论体系,应将孔学普及本与学术本一并学习,一并研究。何况历史发展到春秋时代,随着铁器的推广,经济高速发展,社会财富积累很快,天下正在加速世俗化,战国时代中晚期天下的世俗化即已基本完成。唐代柳宗元首先推测《论语》为曾子所编,虽然《论语》未必出自曾子一人之手,但说《论语》由曾子师徒共同编辑或曾子弟子奉命编辑,总之出自曾门之手,应无问题。从概率论上讲,由此应可反推,《论语》的祖本应该并未收录孔子的长篇语录。例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记载,晏子反对齐景公重用孔子,主要理由就是,孔子主张厚葬久丧,礼仪复杂,于事无补。如六代天王诸侯卿大夫,在政治上和宗教上也分别是天下国家家族采邑的政治领袖和大巫师。

《仲尼燕居篇》开篇道:仲尼燕居,子张、子贡、子游侍,纵言至于礼。他们不引用宗教语录,应与战国时代即已完全世俗化,君子对丧葬祭祀礼仪没有兴趣有关。

也就是说,传世文献在客观上显示,孔子师徒既是世俗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,也是教士,与政教杂糅的六代古儒似乎并无不同。孟子概述新儒特点时,加了一句宗师仲尼。

孔子对六代之学、六艺之学做了创造性总结,创造了以仁学和礼学为理论体系的孔学,成为战国至今政教文史哲等许多学科的理论渊薮。曾子是孔子的入室弟子之一【34】,曾子弟子、孔子嫡孙、孟子祖师爷子思也是伟大学者,他们对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解,对孔学崇高历史地位、伟大理论意义的理解,不仅远远超过了孔子的升堂弟子,也远远超过了几乎所有的战国诸子。

商代以前的文献原本应主要依靠口耳相传,文字成熟、书写条件允许时,才可能被后人记录下来,成为成文史。如曾子教导弟子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,子思总结孔子政治理论是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,这些都是极其了不起的见解。9儒,许慎等学者有各种解释,但大多仅分析其柔等特点,尚未确认其起源。第一,《论语》未收孔子长篇语录的证据。

《尚书》《论语》均记载尧舜大禹禅让,禅让者均严肃告诫受禅者,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孔子世俗政治思想的核心,有两大理论体系,都是对六代之学、六艺之学的创造性总结和发展:一是仁学,二是礼学。

但孔子如果参与国政,必然设法强化鲁国公室,削弱私家,故季康子违反父命,不用孔子。幸好汉初学者为了抢救周代文献,大量收录了《论语》未收的孔子师徒语录,我们才有幸看到一位更加真实的孔子,体会到更加原汁原味的孔学。

所以我推测,孔子的长篇大论,周代君子可能很少阅读记诵。读者只有合读普及本和学术本,才能看出世俗孔学的全貌,真正了解孔子,理解孔学。

参阅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。从传世文献来看,大约在战国中晚期,当西方刚刚开始进入宗教化时代时,中国就已超越了宗教化阶段,基本完成了世俗化的历史进程,那时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,已与今人无异。其二,主要内容为丧葬祭祀、政治研究、历史研究。左氏所用史料,应是齐鲁春秋旧史,并非向壁虚构。

鲁国地处东夷,国民大都是殷商遗民,所以我推测鲁侯自应非常熟悉古儒。【38】孔子的亲授弟子和战国诸子尚且如此,一般读者很少阅读、很难理解、很难记诵孔子的长篇语录,也就不难想象了。

历史研究语录,以《五帝德篇》为代表,主要是研究炎黄以来,尤其是尧舜以来的古代政治情况,实际也是政治语录。一、剔除宗教语录的目的和意义 孔子师徒的宗教语录都是零星语录,在所有题材中数量最多,随手打开《礼记》就会看到。

后世学者大多认为,孔学的精华都在《论语》中了,而我认为这很可能并不符合《论语》编辑者的初衷和传世文献的实际情况。参阅吴天明:《孔子的道德学问不只一条主线》,《求索》2017年第4期。

有话要说...

最新文章